曾子为什么被成为宗圣

来自:5G    发布日期:2023-03-22
  宗圣曾子

  被后世尊奉为“宗圣”的曾子,其最早的祖先可追溯到轩辕黄帝。黄帝的后裔中有夏后氏,姒姓,戎人。有的书上把夏禹称作戎禹(《潜夫论·五德志》)。夏后氏南下,到了黄河中下游,后来便出现了夏禹治水的故事。禹治水有功,舜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于禹,其后裔姒姓便在东海(即山东一带)滋生繁衍起来。《姓氏急就篇》载:“曾氏出于曾阝,姒姓。”《说文》:“姒,禹之后。”“国在东海。”�
  夏代“少康中兴”之时,少康传位给长子杼(一作予),其次子曲烈被封于曾阝。古曾阝国地在山东临沂西南35公里(今属苍山县)的曾阝前、曾阝后两村之间。因该地多产丝织品缯,故名。西周初年大分封时,山东一带封了几十个姬姓国和异姓国。其中有夏的另一支后人便封于曾阝。�
  曾阝国当时是个子爵小国。鲁僖公十四年(公元前646年)“曾阝子来朝”注中记“曾阝国在琅”王牙”(今临沂一带)。它与莒国、鲁国及邾国(即邾娄)都相距不远,所以不断与他们发生了一些关系。�
  鲁僖公十九年(公元前641年)六月,“曾阝子会于邾娄”(即邾,今山东邹城市)。曾阝本来是惧邾、莒(今山东莒县)之强,借会盟以求自安。不料盟主宋襄公却指使邾文公将曾阝君绑起,当作会盟的牺牲品。后来,还将他杀于次睢之社(今临沂市境)。这说明曾阝国国小势弱,受人欺负。时隔五十年,即鲁宣公十八年(公元前591年)七月,曾阝国又受邾、莒之欺。国君时泰请求鲁国保护,甘愿当鲁之附庸。鲁国又向主宰自己命运的晋国请示被允准后,第二年,鲁大夫叔孙豹、曾阝太子巫到了晋国,完成了曾阝国归属晋鲁的行动。�
  此前,鲁僖公之女嫁给曾阝君时泰,生公子巫。不久,时泰又娶莒女,生子后欲立为嗣,危及巫的地位。曾阝国靠近晋鲁的行为,自然受到莒国的反对,还未等巫由晋返鲁,莒国便杀了曾阝君时泰,立莒女的儿子为新君。公子巫无家可归,只好到鲁国避难。到了鲁昭公四年(公元前538年),莒国干脆废掉曾阝国之君。公子巫复国无望,便在鲁国的南武城长期住下来,并改曾阝为曾,仕于鲁�
  据《武城族谱姓源》记:“曲烈生炫忠,炫忠生坤仁,坤仁生录,录生浩源,浩源生富财,富财生火昆 ,火昆 ,火昆 生伯基,伯基生锐,锐生迁,迁生志梁,志梁生煌,煌生相奎,相奎生世鉴,世鉴生政治,政治生木复,木复生瑞焕,瑞焕生垠,垠生锦容,锦容生洪,洪生桂茂,桂茂生照,照生培元,培元生钅圭, 钅圭 生允氵柰 ,允氵柰 生杞,杞生火隹 熹,火隹 熹生埙和,埙和生成锐,成锐生一氵倩 ,一氵倩 生椿,椿生炯,炯生垣,垣生销,销生福波,福波生时荣,时荣生炳,炳生均作,均作生铃,铃生氵宏 仁,氵宏 仁生一松,一松生火召,火召 生墅,墅生镇玉,镇玉生氵邑 ,氵邑 生祥溥,祥溥生炷,炷生方士星,方士星 生銮,銮生沛恩,沛恩生朴,朴生世美,世美生时泰,时泰生巫。鲁襄公六年莒灭曾阝,巫奔鲁后,以曾为氏。巫生夭,夭生阜,阜生点。”
  曾皙,又称曾点,少孔子六岁。是孔子三十余岁第一批授徒时收的弟子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(公元739年)封“宿伯”,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(公元1009年)改封莱芜侯,明世宗嘉靖九年(公元1530年)尊称为先贤曾子,与颜回之父颜路等一起被供享于孔庙崇圣祠内。�
  历代文献,如《论语》、《史记》、《孔子家语》、《阙里文献考》以及记载曾子、曾氏的一些书中,对曾皙都有记载。综合研究可以得知下面的情况:曾皙出身于我国奴隶社会末年的奴隶主贵族,到他曾祖(巫)时,已经没落。《说苑·立本》 记其子“衣敝衣以耕”。《战国策》卷二记其妻亲自织布维护生活,可知他当时已生活在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家庭了。古籍中对其事迹记载不多,只《论语·先进》中记了他一番谈话,《孔子家语·六本》记中“曾子耘瓜损伤其根”后,他大发脾气,把儿子痛打了一顿。《孟子·离娄上》记“曾子养曾皙,必有酒肉”,说明他晚年托儿子的福,生活较好。《孟子·尽心下》又记“曾皙嗜羊枣,而曾子不忍食羊枣”。羊枣是生长于山区一种百姓喜食的普通小柿子,曾皙好食此物,说明他是普通百姓。《孟子·尽心下》记孟子的弟子万章向孟子问:孔子周游列国时,在陈国为什么怀念鲁国弟子中的“狂士”(琴张、曾皙、牧皮等)呢?孟子回答:孔子把自己的弟子分作四等:中行之士、狂放之士、狷介之士、乡愿之士。其中第一种中行之士(如道德水平最高的颜回,此时正跟随孔子),其次便是曾皙那样的狂放之士了。中行之士是道德水平高,能做到“至德”中庸,狂放之士是能以进取的人(进取中可能不把握不当之处,故称狂放),狷介之士是干不了大好事,也不会干坏事的人。那种乡愿之士则是四面讨好、八面玲珑的阿谀之徒、好好先生。由此可见曾皙在孔子心目中是个较好的弟子。�
  怎样体现曾皙这一“狂放之士”较高的水平呢?就表现在《论语先进》之“四子侍坐章”中。孔子师徒五人到了鲁国城南沂河岸上,孔子叫他们各自说出自己的志愿时,仲由要武备治国,冉有要政治治国,公西华要外交救国,孔子认为都只是抓住一个具体问题,层次不高。当问到曾皙时,曾皙说:“暮春者,春服既成。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。”这番言论,尽管古人有五六种解释,正确的应该理解为:依据孔子的仁政德治治理国家,使国家统一、富强,人民生活安定以后,才能有条件,有心绪悠哉游哉地去洗澡、吹风、唱歌、散步。这和孔子主张的“大同之世”是一致的,孔子对曾皙的肯定,说明曾皙得孔子思想之真谛。�
  正因为曾皙遵循孔子之道,才教自己的儿子曾参拜孔子为师。正因为曾皙对孔子仁政德治的主张有着深入的、超于别人的理解,曾参才在其父正确思想的基础上,进一步理解、发挥,终得孔道真传,成为宗法孔圣之道的孔子思想的主要继承人。

孔子去世后,曾参聚徒讲学,有不少弟子,相传他就是儒家子思、孟子一派的创始人。曾参在孔门弟子的地位原本不太高,不入“孔门十哲”之列,直到颜渊配享孔子后才升为“十哲”之一 。唐玄宗时追封为“ 伯”。中唐以后,随着孟子地位的上升,曾参的地位也随之步步高升。北宋徽宗时加封为“武城侯”,南宋度宗时加封为“ 国公”,元至顺元年加封为“宗圣公”,到明世宗时改称为“宗圣”,地位仅次于“复圣”颜渊 。
曾子师从孔子,积极推行儒家主张,传播儒家思想。孔子的孙子孔伋(字子思)师从参公,又传授给孟子。因之,曾参上承孔子之道,下启思孟学派,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,又有发展和建树。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,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。曾参以他的建树,终于走进大儒殿堂,与孔子、颜子(颜回)、子思、孟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。
曾子性情沉静,举止稳重,为人谨慎,待人谦恭,以孝著称。齐国欲聘之为卿,他因在家孝敬父母,辞而不就。曾提出“慎终(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),追远(虔诚地追念祖先),民德归厚(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)”的主张。又提出“吾日三省吾身”(《论语·学而》)的修养方法,即“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”

相关可能感兴趣的

有事请联系我们,服务邮箱
Copyright © 网络排行榜